一年级下册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不该出现的错误期待予以修改

  新闻资讯     |      2024-01-08 13:47

  一年级下册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不该出现的错误期待予以修改《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篇课文并不长,没有什么故事性,但却有着明显的递进层次与因果关系,包孕着奋斗、创业、感怀等永远不会过时的主题,因此,这篇课文在言简意赅中,却被赋予了厚实的内涵与力量。

  如此短的课文,要寻找它的出处与来源,是非常的困难的。但是,现在的课本里却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注释中,注明了出处: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样的课文,怎么会改编自一个与主题没有直接关键词关联的来源?《我们伟大的祖国》的标题涉及的范围太广了,而《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个局限在特殊地域、特殊年代的历史性纪实,从《我们伟大的祖国》里改写出《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样的只是一个三言两语含量的课文,这中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神奇转换与魔幻操作?

  我们找到1951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在报纸的左上角,果然能看到一张图片,边侧印着铅字《我们伟大的祖国》。

  “江西瑞金沙洲坝是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中央根据地的中心。毛主席在这里领导的时候,曾亲自率领当地人民进行生产,修筑水井。当地人民现在在水井旁立了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吃水不忘开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人民日报》的一个图片专栏,而在1951年10月12日这一天,正好刊登了一个关于《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摄影报道。

  我们可以看看1951年前后的《人民日报》,几乎在每一天的报纸头版左上角的位置,都有注明《我们伟大的祖国》这个专栏的图片报道,因此,《我们伟大的祖国》就不是一篇文章,而一个专栏名。

  现在的教科书说“本文根据《我们伟大的祖国》改写”,显然是说不通的。这就相当于电视台有一个《新闻联播》的专栏,你不能在这个栏目里的新闻稿另作它用时,说成是“根据《新闻联播》改写”。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错误?只能说教材溯源人员,通过电子版《人民日报》查到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关键词,但并没有找到原来的报纸,没有去了解一下,这组文字是出现在报纸的什么地方博业体育、用着什么用途的。

  因此,正确的标注方法应该是“本文根据1951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中刊发的《我们伟大的祖国》专栏图片报道改写。”

  但可能你还有一个疑问,就是一篇图片报道中的文字说明,能够改写成一篇课文吗?现在看来,《人民日报》中的图片说明仅仅100字左右,它们是不是现在课文的来源?

  而且,在《人民日报》的图片报道中,井旁牌子上的文字是“吃水不忘开井人”,而不是现在课文中的“吃水不忘挖井人”。

  经过一番查找,我们可以在1952年版的《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二册》中找到这篇课文,不过当时的课文标题叫《吃水不忘开井人》,全文如下:

  课文“领导沙洲坝人民开了一口井”,对应于报纸原文:“曾亲自率领当地人民进行生产,修筑水井”。

  课文“沙洲坝人民在井旁边立一块木牌”,对应于报纸原文:“当地人民现在在水井旁立了一个木牌”。

  可以看出博业体育,教材里的插图的角度与人物,完全是按照照片中的影像绘制的,挑水的当地老汉的造型,就是照片里的人物形态,不过插图里增加了一名当地妇女,使插图里的人物布局更显丰满。

  因此可以的看出,1952年出版的第一套语文教材里的《吃水不忘开井人》的确是根据《人民日报》的图片报道改写的。

  1955年,第二套人教版教材开始编撰,同样收入这一版教材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有了进一步润色与增饰。

  课文变成了三段,不排除这些增加的部分,来自于后来的文章,但基本框架仍是《人民日报》的图片报道。这一版的课文文本如下:

  我们再看一看1961年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2册》中的课文,基本与上一版相同:

  七十年代,课文标题逐步变成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比如1973年版的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语文:一年级第三学期》教材中,就用《吃水不忘挖井人》作标题,课文内容基本相似。

  很快博业体育,1973年版里则改成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且增加了“红井”的歌谣。不过,课文里的插图,与上海版插图是相同的。

  之后,《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教科书中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直到部编本里,《吃水不忘挖井人》终于标注了课文的来源,意味着这篇课文有了自己明确的身份证。

  但目前的注释里的身份证明却出现明显的错讹,因此,我们期待教材修订里,能够更准确地标注出这篇课文的最初展现形式,以便于我们追寻着这篇课文的演变流程,看到教科书课文的生成秘密与演化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