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业体育报业播客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

  新闻资讯     |      2024-04-04 04:04

  博业体育报业播客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导 读: 本文通过观察国内外报业播客建设情况发现:西方形成美英两国领跑的业态格局;由都市报领头的国内报业播客转型形态渐显,但整体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出生产持续性弱、内容趋同和依赖技术等问题。在未来,报业播客应充分发挥纸媒优势深耕垂类,通过调查性报道打造IP产品,以交互性叙事方式促进人机融合。

  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数据,2013年报纸总印数开始呈明显下滑趋势,2017年总印数为362.5亿份,较2013年的巅峰数量减少了1/4。[1]之后,报纸总印数持续下滑,传统纸媒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尤其面对当今数字化大潮,推出适应移动传播的数字产品成为变革方向之一。据《Pod Fest China 2020中文播客听众与消费调研》,播客用户经常收听的节目类型有音乐/影视/文学/艺术、个人成长故事/生活经验分享、社会科学、科技、新闻热点、历史和商业财经等,占比分别为60.7%、52.9%、49.2%、44.9%、43.6%、34.7%和30.9%,新闻热点类位居第五。[2]同年,一款《纽约时报》的新闻播客《每日新闻》(The Daily)实现10亿下载量博业体育,全球大报纷纷入局新闻播客。美国《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英国《卫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等纸媒均以播客为锚点开启媒体音频转型。

  2020年,美国新闻界将newspaper与newscast两个单词嫁接得到“papercasts”一词,学者辜晓进将其译为“报业播客”。[3]作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典型样态,报业播客特指报纸媒体生产的新闻类播客产品,是报纸与音频的深度融合产物。综观全球报业播客生产情况发现,国外报业播客从内容生产到形态打造已成体系,国内报业播客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报业播客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报业入局播客的优势所在,基于报业播客的发展问题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国内纸媒与音频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在国外,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报纸媒体率先融入数字化变革大潮中,推动文本融入故事、报纸与音频融合的内容端创新。

  在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三分报业播客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从新闻类型来看,消息、评论和深度报道等成为主流。《纽约时报》凭借述评播客《每日新闻》“一招鲜,吃遍天”,斩获90分的收听指数(满分100分),位居全球播客榜首。《华盛顿邮报》则采取全方位的布局战略,从述评到深度报道,播客样态“遍地开花”。《华尔街日报》正探索音频付费模式,针对经济、商业与科技需求较高的听众提供付费资讯(消息)播客。此外,《洛杉矶时报》唯一的播客《时代》(The Times)集均时长23分钟,属于消息类报业播客。《今日美国》走“合作制播”路线,与“Wonder”合作,以具体的城市故事为线索生产深度报道播客节目《城市》(City)。

  英国形成《卫报》领先,《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分道竞赛的报业播客格局。《卫报》专注深度报道,已开设《今日焦点》(Today In Focus)等10个新闻播客。《泰晤士报》有3个播客,较为注重“新闻故事”讲述,节目《最后一个站着的人》(Last Man Standing)是“故事化新闻”报道。2019年10月,《金融时报》推出了第一个付费订阅播客《拉赫曼评论》(The Rachman review),节目集均时长22分钟,属评论节目。该节目邀请全球重大事务决策者及分析师参与节目对话,带来收听率、广告收入翻一番的良好效益。[4]此外,为展开差异化竞争,《每日电讯报》《独立报》分别在消息、评论中攫取剩余收听量,如《每日电讯报》的《两分钟简报》(the two-minute briefing),《独立报》的《头条新闻的背后》(Behind the headlines)。

  法国、德国、瑞典和波兰等国家正在探索全新的报业播客付费模式。2019年,法国《回声报》的《故事》(La story)播客上线月,《巴黎人报》推出《代码源》(Code Source)播客,由记者与事件亲历者直接讲述。《世界报》青睐周更播客,2021年9月,上线novembre:le temps du procès)。2022年5月,再次上线周更播客《人类的温暖》(Chaleur humaine),回应听众关于气候方面的专业性问题。

  本文根据《中国报业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2016年)[5],遴选出《人民日报》等30家中央级和省级党报、《广州日报》等100家副省级和地市级党报、《中国教育报》等50家行业报、《新京报》等50家都市报,对其播客生产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范围为喜马拉雅、蜻蜓FM和荔枝FM三大音频平台以及报纸媒体客户端,调查发现如下。

  目前,都市报领跑国内报业播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2月20日,我国有《新京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齐鲁晚报》《都市快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钱江晚报》《潇湘晨报》《华商报》《辽沈晚报》《新快报》《沈阳晚报》《金陵晚报》《大连晚报》《新民晚报》等都市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级党报,《四川日报》《大众日报》《海南日报》《河南日报》《湖北日报》《北京日报》等省级党报,《广州日报》《长江日报》《深圳特区报》《广元日报》等副省级和地市级党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经营报》《中国基金报》《中国妇女报》《中国石油报》《每日经济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健康时报》《经济观察报》等行业报,开设了报业播客栏目。

  作为市场改革的先声,都市报在数字化转型中率先注意到全媒体中的跨媒介意义。2019年,《新京报》试水播客,《新京报书评周刊》率先在喜马拉雅平台开办栏目《反向流行》。2021年初,《鲸快讯》《新京报评论》《37号热线》等一大批报业播客上线个播客栏目。此外,《南方都市报》开设了46个播客栏目,从栏目类型来看,有综合资讯《南方快讯》、商业资讯《南都商业数据》和新冠疫情专题《疫线快报》等。华西都市报的客户端封面新闻在2018年上线“听封”频道,目前有《封面早报》《鲜快报》《国际时事》《生活小贴士》《封声言议》《呵呵新闻》等众多栏目。《潇湘晨报》开设了《听见》《听见湖南》两个报业播客栏目,《深壹度:连线核心当事人》《世界观》《深壹度:人物志》《最闪亮的坐标》《深壹度:冰雪知事典》《258消费观》等8个播客节目已下线。

  此外,中央级媒体也在逐步布局报业播客。在12家中央级报纸媒体中,《人民日报》开设了《人民日报评论》和《人民日报国际》2个播客栏目,《中国日报》开设了《China Daily英语新闻》和《China Daily夜听双语》2个播客栏目以及《2023年全国实时现场播报》《见证二十大》《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10个专题播客栏目。《科技日报》同名播客于2013年3月上线.再媒介化的播客典型形态

  与西方播客形态基本一致,我国报业播客吸纳了广播和纸媒的优势,形成了以“语音新闻”“说评论”和“新闻故事”为典型叙事特征的消息、评论和专题类报业播客形态,深刻体现了融合媒介的再媒介化特征。以《鲸快讯》《广东头条》《新闻早报》为代表的报业播客大多采用语音转化技术播报新闻资讯,节目时长较短且播发频率高。“短平快”的“语音新闻”符合迅速、广泛和简要的消息特征,适应听众快节奏的信息获知需求,是典型的消息类报业播客形态。《新京报评论》《羊晚快评》《姜湖评论》《七仔·表达式》等报业播客吸纳了报纸评论有厚度、有深度和翔实的特点,在广播评论基础上延展节目时长,通过观点先行设置“说评论”话语场,为节目提供思辨与讨论的空间,形成典型的评论类播客形态。专题类新闻节目是深度新闻报道的一种形态。报业播客吸纳了广播专题的节目特性,运用丰富的现场音响营造新闻叙事氛围,形成了节目时长更长、内容更具趣味性的专题类播客形态,代表栏目有《新闻一线号热线.人机并行的报业播客生产

  与西方报业播客的生产逻辑不同,我国报业播客节目(产品)按生产模式可划分为AIGC和主播口播两类报业播客。AI技术驱动的报业播客属于AIGC模式下的产物,以高效的生产态势介入报业播客播发,能全天候全时观测社会变动,给予听众全面多样的新闻资讯。例如,消息类报业播客《鲸快讯》在“TTS”(Text-to-Speech,文语转换)技术的加持下每分钟内能转化3000个字左右,具有很高的时效性。新闻“TTS”技术支持多种标准普通话男声和女声的音色选择,也支持同步、异步和流式等多种传输方式。突发事件发生期间,在“TTS”技术支持下的消息类报业播客以数十条的播发态势保证消息全面及时,日生产量远超其他形态。主播口播形式广泛地适用于评论类和专题类报业播客,主播在场并引导节目开展,在这一过程中,主播起到“意见领袖”作用。例如,《纽约时报》的《观点》注重主播IP,依托主播对新闻事件述评形成“多方对话驱动的评论话语场”。《新闻一线》等深度访谈报业播客更加强调主播口播作用,会话进展、问题设置和节奏把控等环节均由主播主导。

  报业入局播客具有较大优势,依托强势内容矩阵赋能播客强阵,训练有素的记者可以为播客提供源源不断的深度文本,专业新闻策展活动则有效对接了播客的IP化生产逻辑。

  纸媒向播客转型的优势首先表现在媒介形态上,报业媒体的内容矩阵将赋能播客发展。“内容为王”理念贯穿报业媒体融合转型全过程,体现报业的公信力。报业媒体汇聚了一大批各个领域的观察员和评论员,建立在深度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深度报道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或揭露社会弊病回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新闻实践中积累的优势资源成为报业融合转型的内生动力,支撑媒体渠道拓展的同时,赋能报业新媒体的多元形态。报业播客的典型形态源自传统纸媒的内容矩阵。全媒体时代,为保证新闻时效,以机器人写作为代表的智能技术能在秒级时间内完成消息制作,以技术驱动的“语音消息”报业播客体现了新闻消息的典型特征,以主播驱动的“说评论”报业播客内容源自报纸评论,以故事驱动的“新闻故事”报业播客则成为纸媒故事化报道的媒介延伸。此外,随着用户需求的细分,报业媒体还打造适应不同场景的播客形态。例如,《新京报》策划了两档新节目,《午间包打听》充分利用午间休息时间为听众提供新闻午报,知识科普类播客《众所周知》则满足听众的求知需求。依托《新京报》雄厚的内容资源,《鲸快讯》等30档报业播客矩阵焕发强大活力,总收听量突破5亿,矩阵粉丝数近百万。[6]

  作为一种文字媒介,纸媒的原创叙事能力将大大弥补声音媒介在深度方面的缺失。报纸的新闻文体注重对新闻的广度拓展和深度开掘。[7]由此形成的解释性、预测性、分析性和立体化深度报道成为纸媒回应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报业的立身之本。擅长进入新闻故事深处这一纸媒优势将拓展播客的深度叙事想象。一方面,报业播客的选题来源于一批训练有素的记者团队。《纽约时报》的《每日新闻》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强大的记者编辑团队为播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本语料。《新京报》报业播客《众所周知》的记者通过挖掘印度火车历史和铁路系统等问题,揭示了印度铁路事故频发的深层原因,完成了一集高质量的音频深度报道。

  另一方面,纸媒深度报道的叙事手法将为报业播客的深度叙事提供养分。作为一种再媒介化实践,报业播客会吸纳纸媒的深度叙事方式形成自身的叙事结构。在专题类报业播客《37号热线》中,以“回扣式”结构为主的叙事结构有助于内容环环相扣、情节紧密相连,帮助听众深入故事世界。在节目开头,主播设置热点话题导入节目主体;节目主体部分通过录音资料与现场录音等方式佐证主播口播叙事,以达到“回扣”的目的;结尾部分则通过主播口播并配合实况音响收束节目。

  2011年,罗斯鲍姆在比较《赫芬顿邮报》和Google News的研究中,最早提出“新闻策展”的相关概念,他认为新闻策展人“把网络上的相关的优秀内容加以整合、编辑、加工,分享给受众,所做的工作包括寻找、辨别、选择、验证、组织、描述等”[8]。策展活动是媒体从事新闻报道的重要方式,必要的策展能有效组织和发掘社会中的热点事件。播客生产逻辑遵循IP化思路,即听众青睐自带IP属性的热点话题。具备“新闻鼻”的报业媒体能发掘社会中可能成为热点事件的线索,通过组织编排等策展活动将其制作为新闻。这有效对接了播客IP化生产逻辑,为报业播客的生产注入了强大的内驱力。热门IP经过策展进入播客选题中,成为媒体与听众的沟通桥梁,经主播的解读和分析起到吸引、引导听众的作用。《新京报》的播客矩阵曾针对北京冬奥会、全民抗疫等话题策划了系列IP播客,如《37号热线》栏目策划了一次以钟南山的名人效应助力的抗疫直播,回应了疫情中的诸多问题,也很大程度上纾解了公众的疫情焦虑。此外,《新辣公社》等报业播客也通过连线国家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和在校大学生策划了多集热门播客。报纸媒体入局报业播客的问题

  我国报业播客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头部都市报发展势头显著,其他报业缓慢入局的态势。目前,《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时代周报》《羊城晚报》等媒体的播客形态较完整,而其他媒体的播客形态较单一,且存在生产持续性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媒体开设一档新闻播客后,停更、歇更等情况时有发生。例如,《潇湘晨报》的《258消费观》《深一度:人物志》等消息类、专题类新闻播客皆于2022年初停更。《时代周报》的专题类新闻播客《猛犸工作室》于2021年7月停更,2022年6月复更两期后继续停更。报业入局播客并非简单开设播客栏目,而是涉及以人员为枢纽的诸多业务问题,包括栏目定位、播主选择、选题策划博业体育、更新运营等。完整的人员配置才能保障播客内容持续生产。例如,《新京报》为报业播客矩阵配置了包括1名统筹、4名主播在内的5名生产人员,才能支撑8档原创音频节目。导致报业播客生产持续性弱的原因较多,据从业人员的说法,短视频的流量虹吸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业对播客的布局。不同于商业化播客,报业播客的收效主要体现在收听量方面,报业媒体统筹考虑媒介传播力后或许会调整业务线,将人员配置重点投入短视频业务,也可能导致播客停更问题。

  从国内外报业播客现状来看,播客内容生产基本沿消息、评论和专题等三大类别展开。以报纸为生产主体的报业播客获得了来自传统纸媒的内容助力,播客业态渐成体系,但也存在节目内容趋于同质化的问题。国际上,美英等国的报纸媒体均开设了消息类报业播客,《纽约时报》的《每日新闻》《最新》,《洛杉矶时报》的《时代》等播客在节目形式甚至叙事编排上存在雷同性。国内纸媒为提高新闻覆盖面,一些消息类、评论类报业播客遵循AIGC生产模式,出现口播同质化等问题。以评论类报业播客《新京报评论》为例,2021年7月中旬后,该节目全面启用AIGC生产模式,节目数量从原来的月均25集提升至月均180集,收听量却持续走低,从2021年4月份的集均10万+降低至8月份的集均4000+。传统播客是UGC和PGC的产物,两类生产模式结合催生较为多元的音频生态。报业播客的生产模式则属于专业化内容生产模式,虽然背靠专业的报纸媒体和一批优秀的采编团队,但难以避免播客生产在选题和叙事上的同质化。生产模式的局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内容同质化和创新难问题。新闻资讯是报业媒体的优势所在,但播客赛道不只是新闻资讯。据《2021年中国网络音频平台用户行为分析报告》,音频用户对新闻资讯的收听占比最大,达41.7%,但对娱乐类、生活服务类等音频内容同样表现出强烈需求。[9]面对多样化的听众需求,报纸媒体应进一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打造多元播客样态,对接用户的音频消费需求。

  基于语音转化技术播发的消息类报业播客实现了高效新闻播报,在新闻的全面性、预警提示方面收效良好。但从国内新闻发展趋势来看,强调“积极心理”与“解决之道”的建设性新闻等新闻转向与技术化的语音播报相悖。这不得不让人思考,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起主导作用的新闻信息属性在情感偏向的音频新闻中能否持续适用。《纽约时报》的《每日新闻》中,主播口播与现场音响等多种声音元素建构新闻故事场景,信息让位于故事性、情感性。在争抢眼球的注意力市场面前,吸引用户的往往是价值与情感的双向接入。所谓价值,是传统媒体一直秉持的真实与客观的信念;所谓情感,即以人为纽带的趣味性、娱乐性节目生产。目前,技术驱动下的报业播客依旧停留在文本信息的转译环节,虽跨越了文本挑选、内容二次加工、快捷生产效率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媒体最基础的环境监测效能,但要保持听众持续收听还需要引入用户导向的新内容生产机制。报业播客的未来发展

  当前,我国报业播客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出生产持续性弱、内容趋同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传统媒体的转型态势,而转型方向影响着报业播客的下一步布局。2023年,多家报业媒体掀起了客户端整合浪潮。从增量到存量再到对存量进行整合,媒体融合步入深水区。[10]报业播客的业态布局展示出报业增量优势,但“出圈”产品较少。在未来,报业播客或可在做好新闻资讯基础上深耕垂类,在内容和场景层面打造优质播客产品,以优质播客内容吸附用户,抵御短视频行业带来的流量虹吸效应。一方面,内容垂类要求媒体依托优质主播打造精品IP栏目,精准匹配用户喜好,以节目声势增强用户黏性。《每日新闻》引进著名主播迈克尔·巴尔巴罗(Michael Barbaro),凭借他对新闻事件的独到理解和深入浅出的分析,为《每日新闻》带来超10亿的下载量。[11]

  另一方面,打造对接消费场景的垂类产品能大大提升报业播客内容利用率。据CCData的调查数据,音频用户习惯在居家休闲、工作场合、睡前、散步和上下班等场景收听音频节目。[12]《新京报》的《午间包打听》巧妙利用音频产品“多任务执行”的特征,对接开车、午间等碎片化时间,将来自报业的新闻资讯植入听众的日常生活中。

  自2020年起,普利策新闻奖“音频报道奖”连续三年颁给了深度报道类播客,这预示着音频报道的深度化行业转向。数字传播时代,新闻播客以互动性和亲近性构筑听觉叙事的理论之维,在实践层面走向深度报道,[13]以调查性报道为代表的新闻播客不断创新音频叙事的方式,与新闻资讯分赛道竞速的同时为播客生态注入新生内容。报业播客通过“故事-声景-情感”三条路径进行深度叙事。故事性有赖于报业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挖掘博业体育,并通过合理化的文本书写展现。调查性报道的故事性调动听众的好奇心,在感知维度上循序渐进。播客运用声音元素帮助听众获得沉浸的体验感,实现了唐纳德·霍顿所提出的“远距离的亲近感”(intimacy at a distance)[14],现场音响等声音元素的融合塑造了报业播客的声音景观,驱动听众在身体维度上进入新闻故事中心。在实践中,西方报业播客中丰富的声音元素为音景打造提供了想象空间。《持续追踪》由韦西里·莫里斯(Wesily Morris)和J·沃瑟姆(J Wortham)两名主播主持,以分版块言说观点和对话两种节目形式展开,节目融入背景音乐、环境音乐等丰富的声音元素,大大增强了节目现场感。在故事与音景的前置积淀下,听众情感在故事深处得到激活和释放,由声音引发的情感传播强化了深度报道的本体性价值。换句话说,以报业播客引领的音频深度报道在故事事实和声音场景的基础上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报道样态,这与声音媒介的情感性天然契合。

  数字技术与大数据的勾连形塑了人的赛博格化生存方式,贴合人机融合趋向的媒介形态成为未来趋势。从移动技术中衍生的场景化元素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新要素,全息媒介生态为人们塑造了丰富的场景样态。当下,如何进入场景成为关键问题。源于计算机界面应用的交互性被认为是一种反馈,传播学视域下的交互是人的信息互动,马克思美学将这一过程归纳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5]。在人工智能时代,具身交互性被认为是“完整性叙事体验”[16]。反观消息类报业播客产生的人机矛盾,打造具身交互性的报业播客产品或可弥合强势技术在场带来的用户心理和现实的剥离。在数据新闻领域,基于数据库的探索叙事和基于游戏的体验叙事构筑了交互叙事应用的两条路径。[17]随着AI技术的迭代,“AI+新闻”在交互性方面为报业媒体提供了新思路,媒体虚拟化身一定程度上纾解了由语音转化技术产生的矛盾。

  音频领域的虚拟化身实践在有声读物中运用得较成熟,例如“凯叔讲故事”有声读物中的虚拟IP“宝拉”和“肚大嘟”。目前,川观新闻(四川日报的客户端)、红山晚报等已打造了独具特色的AI读报产品。相较于AIGC报业播客,AI读报调动了听众的能动性,给予其自主选择收听内容的权利。另外,“AI读报官”等虚拟形象为听众提供可想象的媒体形象,强化了用户对媒体的依附性,AI伴读也为儿童用户提供了较好的陪伴效果。可以预见,报业播客的交互性可以通过塑造虚拟化身的方式强化产品互动性,达到人机融合状态。

  【本文为202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智能传播时代的人机关系研究”(编号:2023NDZD08)阶段性成果】

  [3][11]辜晓进.“报业播客”爆红背后的大众传播演进逻辑——纽约时报成功进军音频世界的启示[J].新闻与写作,2020(09):36-44.

  [4]苑丽娟.《金融时报》如何以数据驱动提升媒体竞争力[J].传媒,2020(19):59-61.

  [8]吴果中.策展新闻:以“对话”为中心的新闻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47(01):143-148.

  [9][12]吴荣彬,辛飞,颜春龙.2021年中国网络音频平台用户行为分析报告[R]//颜春龙,申启武,牛存有,等,编.传媒蓝皮书:中国音频传媒发展研究报告(202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89-116.

  [13][14]史安斌,杨晨晞.数智传播时代的新闻播客:理念拓展与实践创新[J].青年记者,2023(19):93-97.

  [15]姜申,鲁晓波.展示传播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交互性及其应用——以敦煌文化的当代传播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08):19-23.

  [16]郭子淳.具身交互叙事:智能时代叙事形态的一种体验性阐释[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75(02):23-34.